“无糖”却“致癌”,商家们创造的新概念,到底有多坑!|天天快播报
2023-06-30 11:07:34   来源:个人图书馆-老陈聊科学

似乎有一股力量,让大家改变习惯,但是并非出于科学考量,而是商业推手。很多年前,我们习惯吃猪油,却被说成具有害心血管健康,造成肥胖的等问题。


(资料图)

而当你食用自榨植物油的时候,又有很多知识告诉你:还有含有各种霉菌,会导致患上癌症的风险剧增。当你购买商品油的时候,又有新的知识告诉你,转基因食用油安全可靠,放心食用用,不用担心。消费者无从是从,只能凭借自己的认知去选择。

最近,类似的情况也再次出现。据路透社报道,两位知情人士透露,最常见的人造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将在7月被世界卫生组织旗下机构正式列为“对人体可能致癌”的物质。

说阿斯巴甜,可能大家还不知道是什么?但当你选择所谓的“无糖饮料”的时候,你会发现其配料表中就有这一物质。

实际上阿斯巴甜就是作为代糖,来取代蔗糖,满足所谓的“无糖的更健康”这一消费主张。而随着代糖的隐秘被揭开之后,商家们又创造了新的概念——“0糖0卡”,当然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营销怪才们,创造更多的新名词。

实际上,为了营造这个氛围,资本营销的影子从未远离。

首先,就是植入观点,让你从底层逻辑上认同“蔗糖有害”。

1989年,中国首次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在此后20余年间多次修订。其中关于糖的建议是,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这是在“是否喝饮料”上对大家进行建议,可是传播之后就发生了变化。比如说2007版的当中关于添加糖,提出的是:每天足量饮水,合理合理选择饮料,并没有对于糖的摄入量提出要求。

可是2016和2022年版本当中都强调“控糖限酒”,并且明确指出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能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美国版本的膳食指南就在饮食成分中提交了关于添加糖使用的一些建议,与此同时,一些饮料企业开始做出营销策略。两个时间线合并,你不得不去猜想,“一流企业做标准”的背后逻辑到底是什么?

比如,某知名饮料公司将饮料和白糖放在一起。灌输一个概念,喝饮料等于喝了多少白糖?看似是自己黑自己,但是实际上是为了推出控糖、少糖以及无糖的概念。

其次,在宣扬“无糖的更健康”之后,提出解决方案。

实际上商家是善于偷换概念的。不添加蔗糖并且具有甜味,这就需要其他物质来代替蔗糖。于是,一大堆不含糖分的人造甜味剂被广泛追捧。

比如说零度可乐,纤维➕雪碧都含有阿斯巴甜。当然还有更多的人造甜味剂被添加到饮料当中。

商家们达成的默契是,无论我们添加什么,就是要宣扬摄入蔗糖不健康的概念。

然后再推出一系列不含糖分,但是却包含人工甜味剂的饮料。他不会告诉你,最好是多喝水,少喝饮料。而是告诉你,喝无糖饮料才最好。

当然,抛开剂量谈是否有害?就是耍流氓。

因此这些推崇人工甜味剂的企业和公司,或者是一些媒介,都在试图对人工甜味剂的添加量进行标准撰写。试图使用标准来,堵住大家的担心。

说实话作为产茶之乡的安徽人很难理解,行走不带茶杯的朋友。因为从小就习惯随身玻璃杯,泡上茶叶,喝温水。尽量少购买或者不购买饮料。

可是我们也看到新一代的社会主体已经很少会直接饮用茶水。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奶茶,各种饮料。

说真的,莫名的有一股力量,让科技与狠活代替原始与自然。所以,说什么也苍白无力。现在正值夏季饮料热销的高峰期,在强大的营销力面前,一些真正的信息往往得不到真正的披露。

当资本掌握了宣传的媒介,“信息孤岛”早已经形成。

你只能看到各种代替糖的饮料被广泛的传播。但是你很少能听到不喝饮料,少喝饮料,多饮水才是正确的选择。

最后,关于人工甜味剂是否安全的争议由来已久。

学术上,关于人工甜味剂是否安全,或者剂量问题,持续在研究和跟踪当中。相关的标准能规定单瓶饮料添加的数量,但是却不能规定每个人,在消费的时候摄入的总量。

各种争议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也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但是作为个人改变是甜的,口味才是健康的王道。

合理控制摄入总量,因为喝饮料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无节制的生活习惯。

现在,阿斯巴甜的争论只是其一,还会有更多的人造甜味加入到安全与否的讨论的行列当中来。

所以啊,改变自己不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也不要一说到人工甜味剂就“谈虎色变”,还是那句话,离开计量谈危害,都是不科学的。

标签:

上一篇: 环球今头条!青海消防开展石油化工灾害事故灭火救援实战演练
下一篇: 最后一页